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MY PICK - SHAO YEN FW2014


這次London Fashion Week我放下了記者身份,想以局外人參加所以什麼show都沒申請但卻得到了一些喜歡的品牌的邀請出席發佈,除了為受到重視而興奮也在整個fashion week中獲益良多,看著一同出道的設計師不斷成長那種感動真的只有體驗過才會明白,而我想在五天當中讓我最驚喜的是來自台灣的Shao Yen陳劭彥。Shao Yen是我初入行便認識的設計師之一,當時他剛在CSM畢業出道沒多久,給我的感覺都不太健談,但卻在言行舉指散發著文藝氣息,而這種氣息多多少少也在他過往的作品中不經意的流露出來,AW2012是我最喜歡的系列,我認為那是Shao Yen在創意和商業考慮上最為平衡的系列,然後我每季都會像小粉絲一樣期待著他新作的來臨,但坦白說AW2013和SS2014讓我有點失望,系列不是不好看但卻欠缺了初出道那道光芒,FW2014終於回復本來水準了。

2014年3月18日星期二

離開又留下甚麼


上兩星期我心情的高低起伏足以寫一篇散文,上任新工作的第一個任務竟是訪問舊Alexander McQueen創作團隊中的核心成員,Alexander McQueen?我收到指令時十分錯愕,數秒後又是一連串問號 - 我有能力嗎?真的要把我的第一個工作弄得那麼難嗎?他會想見我嗎?我要問他甚麼啊?

Alexander McQueen我相信沒有人會不認識,在香港讀書時曾有多少同學因為喜歡他而抄襲他的設計啊! 「很McQueen」在某程度上也是一種稱讚呢!我從不是他的死忠(別忘記我是自願被Vivienne Westwood無限洗腦的小孩),但他的「威水史」在課堂和時裝雜誌得來的二手資訊略知一二,對我來說他不是設計師,是推動者,推動著眾人以別一方式思考。2010年他果斷離開,我傷感但其實實際感覺也不是太多,前後最大的改變是每季再沒有一定會期待的show了......

直至上星期的訪問我想我才正式認識McQueen,訪問對象是McQueen多年來的set designer,約了一星期推了好多次,改了又改,轉了又轉,我從很好高興接到見面我通知,到疑惑,到不斷強迫他分一點時間,到有點討厭,到最後只是把整件事當作一份工作來做,期待的心情像跳樓般一躍而下,最後我花了2小時車程去了一個我想我這輩子再也不會踏足的世界級電影片場,他給了我15分鐘,然後留下一句「你們向著這個方向走就會到門口了」然頭也不回的離我而去(坦白說我當時有種被強姦完,衣衫不整在後巷坐著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但幸好我最後沒有因一時之氣把工作推掉,不然我便錯過了一次了解McQueen的機會了。

Isabella Blow的回顧展讓我間接體會到McQueen重情義和飲水思源的一面,而訪問讓我了解到Lee(我不是固意拉近自己跟他的距離,他們真的都是以Lee稱呼他的)咄咄逼人的一面,訪問間每個問題都充滿著Lee,我嘗試刻意把訪問的重點拉回被訪者自己的工作本身但最後也被帶回跟McQueen的工作上,「他絕不妥協,也時常把你推到極限」「他時常說這樣做太傳統了,不行!要改!」「他本身就是個天才!」,我們看到McQueen多年來的報導都太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天才,但為什麼他是天才呢?我大概在訪問後才真正了解。

在傳譯訪問內容時我花了大半天坐在電腦前重溫Alexander McQueen 從2001至2010年的所有女裝shows,那種視覺震撼不用置身其中我也能體會得到,更不用說當時身在現場的眾人會有什麼衝擊,他離開後一切都變了,現在就連Bond Street的flagship store也沒有被保留,公司口說懷念他但對他所留下的卻沒有留戀。寫完整篇稿我突然有一個疑問 - 看著McQueen成長的記者很多仍是行業內的活躍人士,他們看到現在面目全非的品牌究竟會有什麼感覺呢?

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再會,我的guiding angel!


我不是跟大家一樣因為《時裝時刻》認識黎堅惠的,雖然在香港讀書時在不同的媒體都看過她的專欄,直至2011年我遇上《天空之鏡》我才算真正迷上了她的文字,那是一本包含著正能量的書,我還記書在打開的那一刻便直到最終章才被的合上,期間我一邊後思,一邊哭但同時一邊借她的經歷治療自己,把書都看完後我曾發winifred一封感謝信,告訴她《天空之鏡》的力量也許比她想像中大,沒想到數日後竟然收到她的回覆,她結尾的那句「I am sure if you can believe in yourself, you can succeed in whatever you do」很官腔但這句說話至今也一直在我心裡提醒著我。剛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我把當時的信再找出來看,真不知道3年前哪來的勇氣把自己當時的所有都告訴一個數未謀面的陌生人,但應謝她的回信讓當時心灰意冷的我堅持了一下,因為我在之後遇到的都是幫助我再成長的人(最少我認為是)。或者這就是guiding angel吧!

如果沒看過她的書我或者不會想繼續留下來吧,《天空之鏡》整個旅程中她的見聞和體會都在字裡行間滲透出來,那種有如親身經歷的感覺我一直希望可傳達給我的讀者,而書也啟發了我要做一個不只單做時裝的時裝工作者,2012年有次的讀者聚會我有幸見到她了,但卻沒勇氣告訴她寫那封email的人是我,欠缺勇氣一直是我最大的缺點吧,今後或者再也沒機會再跟她表明身份了。

再會,我的guiding angel。




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

MY LCM PICK - MATTHEW MILLER FW2014


本來Matthew Miller這篇文章是我LC:M寫的第一篇文章,因為系列是我FW2014的最愛(其實SS2014系也是我在那一季的最愛),我希望試穿了才客觀地寫它值得人喜歡的原因,但一直約不到去參觀showroom,最後這篇文章遲了2個月,也是我LC:M FW2014的壓軸嘉賓。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文盲編輯的進化


整個2月都在不停的工作中渡過,收入少但當中的體驗畢生難忘,沒女裝書找我合作本身只想以局外人身份參加London Fashion Week卻突如其來一個變身成為production manager的機會,好朋友Renli Su 9月首次參與Fashion Scout的Ones to Watch我身在上海未能出席,這次她在不知所惜時又獲得了Fashion Scout提供發佈的場地,話雖如此但無數個問題卻在贊助的一刻自己跑出來 - 如何進行,以什麼形式進行,怎樣佈置,怎樣安排人流,邀請什麼人,找什麼人來幫忙......數十萬個問號,興幸最後發佈順行完成(但遲了30分鐘,我們也真夠大牌了),我自豪,因為在沒任何經驗下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得不錯(但其實沒什麼值得自豪的)。

然後借著Renli的贊助我有幸以參展商身份參加Paris Fashion Week(對啊我是來賣衣服不是來看show的),appointment不多所以我都在不同的showroom游走試試衣服聊聊天,說我在工作我更覺得自己是渡假的心態,一直對巴黎的感覺也不太好但這次因為Fashion Week一直遇上好朋友,這次巴黎之行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什麼大人物小人物都見過了,其實作品再天馬行空再華麗最後最種要也是要有訂單,市場是最誠實也最殘酷,不然你做的是藝術不是時裝。

經過這次London Fashion Week和巴黎之旅後,我想我真的不適合當編輯,要我不要臉的去爭不屬於我的位置,要我去跟大人物搭訕,要我穿到「鬼五馬六」去為被街拍,不如叫我去自殺好了,不知道是否因為我不是從正式途徑訓練出來的時裝記者,拿不拿到front row,有什麼人坐在我旁邊,在什麼大show遇上什麼人對我來說真的不太重要,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我有沒有在系列中獲得一些東西,可能是共鳴,好想再聽到的音樂,或是一肚悶氣但不是虛榮感就好了。

沒上進心的人都不要在時裝圈混對吧?我從來都不是來混的,數年前我第一次在自我分解時就知道這行業內你最大的敵人只是你自己,在最後要鬥要比較的其實是新的自己和舊的自己,但我覺得最重要還是你要記得最初為什麼要入行,要對得住那個自己,我當然比任何一個人更了解跟什麼人擧談會獲得什麼好處,但我想有時候要保持自己的形像,適當的堅持是必需的(這也是我做了5年也半紅不黑的原因吧),我好高興最近靠近我的人都不是因為我認識哪些大人物而是真正喜歡我的性格(或者至少在我面前扮演十分喜歡我),要找到互相信任的伙伴太難了,所以我認為這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事,但我媽說這些又不賺錢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

在巴黎期間去了一位朋友家中作客喝了幾口便什麼也吐出來,我一直十分好奇別人是如何看我這個掛名記者,我時常懷疑自己和否定自己,但他卻看得出的最相信自己,我時常覺得自己停滯不前沒進步來找個人吐苦水但每次都會換來「當你有這個感覺時,你已經在進步了」作回應,我沒弄明白但可能每次當你懷疑自己是時再迫自己一下就是進步關鍵呢!

我又花了一些時間寫一篇無重點的文章了,志不在此或者是我記者生涯最好的形容詞,我在MRRM的專欄也會在4月號後暫時跟大家告別(無意提醒你我是個專欄作家,但如果你有看我那個無病呻吟的專欄,先跟你說聲謝謝),新發展到適當的時候我會分享的,有好消息沒打鑼打鼓告訴所有人有點不太像我這麼愛show off的性格,我會成為很多利刀的時裝人的,寫字一直寫不好看來也是時候試試新東西了。



最後送上我在巴黎的玩樂照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